推動氣候智慧型農業 迫在眉睫
隨著極端天氣變得更加強烈和頻繁,農業適應氣候變遷是減少農作物損失和對抗全球飢餓的關鍵,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確保糧食安全,被認為是本世紀最大的挑戰。
儘管科學家一再警告,如果超過工業化前時期攝氏一點五度的升溫閾值,將會產生日益嚴重和不可逆轉的後果,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持續以驚人的速度增加。
依照目前趨勢,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將上升攝氏二點五至二點九度,氣候危機變得更加嚴重。從巴基斯坦和中國的災難性洪水,到美國破紀錄的熱浪、歐洲與非洲的嚴重乾旱,以及兩極創紀錄的冰融化,都殘酷地告訴人類,目前應對氣候危機的實際作為遠遠落後。為此,今年COP28 主題是「團結、行動、落實」,希望能促進巴黎協定全面有效實施。
氣候變遷已經對數十億人和生態系統產生了不利影響,造成每日超過二億美元的損失。目前已有數百萬人面臨氣候引發的嚴重糧食和水源不安全問題,加以糧食系統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,占所有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三分之一;過去廿年農業對世界 GDP 的貢獻穩定在4%,但農場溫室氣體排放卻上升了十三%。如何透過農業創新來解決氣候調適和減緩問題,也成為 COP28 重要議程之一。
傳統農業靠天吃飯,對氣候變遷的承受力極度脆弱,由於氣候變遷造成氣溫升高、天氣多變、降水模式變化、農業生態系統邊界變化、農作物和害蟲入侵,以及極端天氣事件更加頻繁,導致農作物產量、牲畜生產力及主要穀物的營養質量均降低(例如氣溫上升導致紅豆菌繁殖,並摧毀了中美洲各地的咖啡農場),給世界各地的小農帶來了嚴峻的問題,需要在政策及技術上進行重大變革,才能提高產量和糧食品質,增加農民收入並滿足消費需求。
氣候智慧型農業涵蓋生物技術、物聯網、無線感測器網路、無人機、機器人、區塊鏈、核磁共振造影技術、AI 技術、人工智慧、衛星遙感和大數據等先進技術,是一種可持續提高農業效率、增強適應性、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的農業生產和發展模式,可以幫助農民有效應對氣候變遷,也有助於將農業食品系統,轉變為綠色和氣候適應型的模式。
實施氣候智慧型農業的好處:
1. 可提高生產力,改善營養安全,增加農民收入。
2. 可提高對乾旱、蟲害、疾病和其他氣候衝擊的抵抗力。
3. 可提高面對季節縮短和不穩定的天氣模式之適應力。
4. 可減少或消除農業溫室氣體排放,改善飼料配方,建立農林漁畜低碳永續循環場域,精準畜牧飼養,將有機廢料轉化為能源及肥料等可用資材,避免農業砍伐森林,並找到吸收大氣中碳的方法等。
對於小農來說,學會適應氣候變遷並為未來的氣候衝擊做好準備,可能意味著生存和滅亡的差別。而目前國內仍以小農暨傳統農業為主體,氣候智慧型農業並未廣為農民採用,將難以應對極端氣候的重大衝擊。
主要原因在於農民不熟悉氣候智慧型農業的農作方法、無足夠資金投入、經營風險高等,未來極需政府透過政策法規獎勵及技術培訓推廣,來提高農民及企業的投資意願,幫助農民有效應對糧食供應和氣候變遷。
氣候危機迫在眉睫,政府須加快推動氣候智慧型農業行動,別只顧大撒幣。
了解更多關於智慧農業的展覽資訊,亞洲唯一以智慧科技串聯農漁畜冷鏈的商貿平台﹕臺灣智慧農業週
資料來源﹕聯合報 (12月4日)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7339/7616093